進入7月,臺灣私校“退場”危機繼續延燒。臺灣中州科技大學與首府大學將在7月31日停止辦學,其中中州科技大學創辦至今已有54年。不久前,臺灣環球科技大學、明道大學、大同技術學院三所學校宣布2023年停止招生,并于明年7月31日起停辦。
(資料圖片)
圖為臺灣中州科技大學。圖為《中國時報》資料圖
私校“退場”背后,是臺灣越來越嚴峻的“少子化”趨勢。臺內政事務主管部門統計數據顯示,臺灣2022全年新生兒人數僅為13.8986萬,是有統計數據以來的史上新低;而死亡人數超20萬,為歷年來最高。
有臺媒援引上述數據指出,出生人口數遠遠低于死亡人口數,代表臺灣的出生率一年比一年“慘淡”。另據臺教育主管部門數據,2022學年臺灣大學新生人數為21.3萬,共有19所大專校院注冊率不到六成;預計到2025學年大一新生將跌破20萬人。
有人將臺灣因“少子化”招生難為私立大學院校帶來的沖擊稱為“高教海嘯”。“海嘯”來襲,教師與學生何去何從引發外界關注;而當局為因應私校“退場”推出的“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”(下稱“私校退場條例”),已實施一年有余,也招致各方不滿。
私校“退場海嘯”來襲
今年6月初臺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宣布,臺灣大同技術學院、明道大學及環球科技大學三所學校,因積欠教師薪水最高超過3億元(新臺幣,下同)不得不迎來關停。
圖為明道大學。圖自中時新聞網
據中時新聞網報道,這是臺“教育部”首次大規模勒令多所學校退場,共有1120個學生面臨安置,212位教師、214位職員恐遭失業。
以上三所學校為臺灣“私校退場條例”的專案輔導學校。該條例于2022年5月起實施,將財務顯著惡化、師資質量不符規定、積欠薪資等情況的學校列為專案輔導學校。
《遠見》雜志報道指出,“私校退場條例”可謂“長痛不如短痛”。私校遭列為專案輔導學校后,若兩年仍未改善,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按規定應立即下令其停招、停辦,并于兩個月后解散學校法人,進行財產清算,令臺灣淘汰不良私校的時間比此前加速至少兩倍。
多位校長對此表示,過去當局鼓勵私校轉型“退場”,但審查嚴格,僅少數成功;現在用“私校退場條例”加速清理戰場,直接將專輔學校“送進太平間”,土地、財產全充公,毫無存活機會,“形同對懸崖邊的學校補上一腳,加速掉落深淵”。
學生形同浮萍 教師轉職面臨挑戰
“海嘯”來襲,首先受到沖擊的便是學校師生。即將停辦的臺灣首府大學便是縮影。
據臺媒報道,去年4月26日,該校師生聽聞“停招”消息時云淡風清,認為是一則假新聞,豈料校方隨即證實“大學部停招、研究所續辦”,5月又改口為“全面停辦”,令811名學生及教職人員錯愕不已。除應屆畢業生,仍有近600名學生形同浮萍、被迫轉學。
圖為臺灣大學生。《中國時報》資料圖
該校教師李錦智說,大學研究、教學的主體是師生,校方卻在去年5月召開臨時校務會議,秘密協商后逕行公布全面停招,堪稱是“私大密室脫逃風潮”,師生等當事人不僅在狀況外,還被排除參與決策。
學生去向成為難題,教師轉職也面臨挑戰。為協助私校教師轉職,臺“教育部”早在八年前就推出“大專校院高等教育人力躍升培訓及媒合平臺”。然而,該平臺不僅經費逐年遞減,成效更低得可憐。
臺灣教育界人士陳學圣此前受訪指出,2021年度經此平臺轉職成功的僅有4人,與2018年至2021年已退場的五所私立大專校院教師不成比例,表明臺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根本無心協助失業的老師。
因應政策招致不滿
愈演愈烈的私校“退場海嘯”,與臺灣20世紀末為推動教改,廣設高中、大學的決策有關。臺灣明新科大校長劉國偉曾在受訪時指出,1984年,全臺有27所大學、77所專科,現在則有158所大專院校。他直言,當局無視“少子化”的趨勢,“拼命開水龍頭,水滿出來了還沒關”。
而如今臺當局始終拿不出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與策略,令外界頗感失望。6月底在臺灣舉辦的“私校退場機制學術座談會”上,多位學者紛紛對“私校退場條例”表示不滿。
6月30日,多名學者出席“私校退場機制學術座談會”。圖自中時新聞網
臺灣輔仁大學法學院院長吳志光表示,對于辦學情況不佳的私校來說,要配合當局開出的條件轉型太過嚴苛,而條例更形同加速退場、不用負責,他呼吁教育主管部門給予私校與董事會更多轉型空間。
退場學校環球科大創辦人許文志回憶其創校艱辛歷程表示,“假使這30年間沒有私立大專校院一同努力、栽培人才,臺灣也沒有今天的經濟榮景。”他曾在該校6月初舉行的畢業典禮上說,“感謝”臺灣教育主管部門,毀掉了環球,毀掉了臺灣的明天。
而臺當局日前宣布的私立大學學費減免方案,將補助私立大學學生的學費一年3.5萬元,也招致外界批評。
據報道,該方案將增加219億元預算,于2024年2月實施。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李德維指出,現在的教育問題在于資源分配不均。而當局把教育問題窄化到學費補助,讓人覺得是“頭痛醫腳、腳痛醫頭”。
臺灣民眾黨籍民意代表張其祿也質疑表示,當局并未交代219億元預算的經費來源,除補助學費外,更應解決私校招生不足、質量不佳的問題。